侯君集刚入选“凌烟阁24功臣”,旋即被李世民斩首

侯君集刚入选“凌烟阁24功臣”,旋即被李世民斩首。侯君集死前,哀求:“可否给我留个扫墓人,延续香火。”李世民含泪答应,也

侯君集刚入选“凌烟阁24功臣”,旋即被李世民斩首。侯君集死前,哀求:“可否给我留个扫墓人,延续香火。”李世民含泪答应,也算对得起功臣了。

643年,李世民正在吃饭,侍卫匆忙进来:“皇上,大事不好了,太子准备提前行动,情况万分危急。”

李世民长叹一声:“当年朕发动玄武门事变,你小子也想学习吗,还嫩着点?”太子李承乾、大将侯君集被抓捕,投入监狱。

看到侯君集,李世民百感交集:“作为秦王府的铁杆亲信,“玄武门之变”的第五大功臣,唐朝三号名将,怎么就犯糊涂了呢?”

那么,为何侯君集非要谋反呢?侯君集贪得无厌,其盗匪本性不改,具有冒险精神;高调的行为处事,侯君集不死才是传奇。

侯君集,早年落草为寇,横行乡里,隋末投奔李世民,南征北战。但是,唐朝平定各路诸侯的战争,侯君集并不显眼,他人生转折在“玄武门之变。”

626年,李建成、李世民关系恶化,剑拔弩张。长安是太子的势力范围,如果李建成铁了心,不顾兄弟之情,李世民在长安斗不过他,必死无疑。

李世民底气不足,犹豫不决,秦王府亲信大多借口逃走,保全性命。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尉迟恭、侯君集,则是坚定支持者,以及鼓动者。

侯君集、尉迟恭是武将,行动鲁莽,江湖气息浓厚。侯君集跟尉迟恭多次拜访李世民,直言:“如果秦王不敢动手,畏手畏脚,我们就得自谋出路了。”

长安城内,李建成仅依靠东宫卫士,以及200“幽州骑兵”,就足以碾压李世民集团,如果正面决战的话。但是,侯君集不畏惧,他具有冒险精神,支持李世民干了这一票。

看到秦王府众将表态,李世民无路可退,便放手一搏。玄武门之变时,尉迟恭与李世民对付李建成、李元吉,侯君集则率兵包围皇宫,控制李渊。

杀了李建成、李元吉一家男丁后,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。李世民继位,册封“玄武门功臣”,授予侯君集授右卫大将军,封潞国公,与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尉迟恭并列第一。

从不知名的小将,一夜之间成了大将军、国公,侯君集赌对了。接下来,侯君集继续冒险,建立赫赫战功,回报也更大。

635年,李靖率13万兵马西征,讨伐吐谷浑,侯君集、李道宗是副帅。库山之战,伏允可汗远遁,众将建议退兵,班师回朝,早点拿赏赐,侯君集坚决反对。

侯君集主张追击,跨越2千里沙漠,也要把吐谷浑灭国,李靖很赞赏。唐军分两路追击时,李靖是北路军主帅,侯君集负责南路,深入戈壁数千里,终于灭了吐谷浑。

平灭吐谷浑,李靖居功第一,侯君集第二,李世民对他刮目相看,便授予他陈国公,并担任吏部尚书,成为宰相。此时,李靖已老,年近七十,李世民决定重点栽培侯君集。

639年,高昌投靠突厥,阻断唐朝跟西域的联系,丝绸之路无法通行。李世民决定武力征讨,横跨3千里戈壁,力求灭了高昌,震慑突厥,控制西域。

侯君集挂帅,奔袭数千里,直接杀到高昌,俘虏其国王,以及全部男女,顺利完成任务。但是,侯君集居功自傲,随意处置敌军俘虏,又贪得无厌,自私收藏战利品,并纵容士兵掳掠。

班师回朝,李世民大怒,将侯君集投入监狱,让他好好反省。侯君集不服,认为自己战功显赫,远征又很辛苦,拿点战利品都不行,故而怨气很重。

侯君集的不满,引起了太子李承乾的注意,为了对付魏王李泰,他决定拉拢侯君集,增强集团势力。侯君集又去拉拢张亮,建议他入伙;张亮支持李泰,便将情况告知李世民。

李世民不愿意相信,毕竟扯到太子,便对张亮说:“侯君集只跟你一人说,其他人又没听见,他死不认账,你也没办法。”但是,李世民已经提防,着手应对太子集团。

643年,李世民评选“凌烟阁24功臣”,侯君集排名第17位,这对他是一个警告。要知道,“玄武门5大功臣”,都排名前7,除了侯君集。

“凌烟阁排名”靠后,侯君集感觉事情不妙,又觉得李承乾过于软弱,难免沦为李建成第二,便极力鼓动他造反,提前接班。

侯君集将“玄武门事变”的经过告知太子,李承乾无路可退,便鼓起勇气,准备率兵围攻李世民,将其软禁起来,顺便处死李泰。

可惜,李承乾太嫩了,论权谋,他比父亲差远了。李世民行动果断,还没等太子调兵,其党羽便全部被逮捕,投入监狱。

谋逆大罪,按律要诛灭九族,但牵扯到太子,李世民不得不认真考虑。如果参与者都诛灭九族,李承乾就不好处理了,李世民不能自己打脸。

为了保全太子,李世民还是很理性,他答应侯君集:“保全家人,留下血脉”,妻儿流放岭南,延续香火。

侯君集被斩首,妻儿得以保全,李世民对得起功臣。侯君集贪婪,富贵险中求,不知低调做人,纯属咎由自取。幸运的是,他遇见了李世民,如果换成朱元璋,蓝玉就是下场。

参考书目:《新唐书》

TAG:唐朝,李泰,李渊,吐谷浑